一眨眼,2022年就到了。時間是衡量一個城市發展的標準,也是衡量一個城市發展的標準。眾所周知,中國擁有600多座城市,有些城市對中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,而且政府對這些城市的重視程度和政策也很多,他們的發展,不但能帶動周圍的城市,還能促進全國的經濟發展。
很多方法可以用來衡量一個城市的發展程度,例如 GDP。到2020年,超過1兆的城市有23個。東莞在2021年也將邁入千億級的行列。比如,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,全國有七個大城市,其中有一千萬以上的人口,十四個大城市的人口超過了五百萬。
長期以來,國內生產總值已成為各省區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。不過,這并不是什么大問題。這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一個指標。但實際上,一些省份為了刺激 GDP而大規模的拆遷,用房地產來刺激當地的 GDP,導致中國的經濟出現了大量的泡沫。
不過,除此之外,還要考察交通、教育、居住環境、幸福指數等等。比如,《第一財經》就會根據中國各大城市的經濟吸引力,將其劃分為一線、新一線、二線、三線、四線、五線。一線城市的格局是:北京,上海,廣州,深圳,成都,武漢,杭州。該排行榜具有較高的市場知名度,與目前的城市發展情況相吻合。在大多數人看來, GDP才是最重要的,這一點,我們要做好心理準備。如果 GDP可以算作民生、基礎設施、科研和教育,印度就是一個強大的國家。
根據最新公布的城市排行榜,百大城市被劃分為一線、二線、三線三個級別。在這些城市中,18座一線、34座、48座三線。來看看你們所在的城市是哪一條?
具體來說,北上廣深這四個國家公認的一線城市仍然是四大一線城市,但是榜單已經發生了變化,廣州從第三名掉到了第四名,而深圳則代替了這個榜單。上海毫無疑問是第一,北京緊隨其后,深圳緊隨其后,深圳的 GDP與前兩位相差甚遠,但其實力也不可小視,廣州位列第4。
這和大家的想法不謀而合,畢竟,北深經濟在全國的經濟中占據了很大的比例,而這一點,在其它地方是不能改變的。盡管深圳的 GDP總量在2012已超過廣州,但在所有的經濟指標上都處于廣州的前列。但是,在科學研究、教育等方面,深圳無疑是最薄弱的一塊。
武漢排在這個排行榜的前五名,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。從經濟指標來看,武漢在經歷了一場大流行之后,仍然回到了 GDP的十強。武漢過去兩年一直在追趕,今年年底有望再次超越杭州。而武漢的各項經濟指標,則是中西部地區的佼佼者,與一些沿海發達的城市相比,也是毫不遜色。
武漢大學數量眾多,是成都,杭州,蘇州這些大城市所不能相比的。據了解,武漢擁有7所高校和29所專業,綜合實力在全國排名第四。從區位上講,武漢位于中央,被譽為“九省通衢”,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樞紐。武漢在這一次的綜合排名中,位列第五,當之無愧。
而如今,18個一線城市的榜單,已經將國內的一線城市和新興城市的名字聯系在了一起。與之相比,沈陽,佛山,東莞三個主要城市進入了二線城市,無錫和大連成為了一線城市。說起來,江蘇無錫這些年來的發展的確讓人驚訝,無錫在2020年的時候, GDP達到了1.23萬億,位列全國百大城市的第十四名。但無錫的基礎設施、交通建設、科研水平都比其他省會要差一些,因此,許多人都覺得無錫是個二流城市。
三線城市有三十四座。合肥,濟南,佛山,福州,南通,泉州,都已經超過了一兆。與近年來的排行榜比較,國內二線城市的市場結構呈現出一種大洗牌的態勢。很明顯,像合肥,沈陽,濟南這樣的省會城市都在努力。許多學者認為,合肥將會在今后向一線城市發起挑戰。
而在34個二線城市中,襄陽,宜昌,洛陽,蕪湖,九江,僅有5個。準確的說,這些城市都是從中部來的。很明顯,中部的經濟發展要優于西部。
湖北荊州在48個三線城市中名列首位。荊州的 GDP在2021年第一季度達到了1894.1億。但是在經濟總量方面,荊州的整體實力還不如宿遷,江蘇排名靠后。然而,荊州要想在中國三線城市中脫穎而出,就必須具備其自身的優勢。荊州市前三個月共有1260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143個。荊州同期工業投資比上年增長54.2%,在湖北省排名第2。
這一排行榜上,???,呼和浩特,銀川等地都有。然而,濰坊卻成為了三線城市,這讓人們大跌眼鏡。濰坊在財政存款和一般預算收入方面,近幾年來一直走在煙臺的前面。濰坊的 GDP在短期內也將與煙臺并駕齊驅,而山東的第三城市則變得更加撲朔迷離。
結論
實際上,中國各大城市,北京,上海,廣州,深圳,成都,南京,武漢,還有其他一些新的一線城市,比如成都,南京,武漢,還有一些省會。因此,這個排名并不是很重要。